錯誤觀念一:中醫是經驗醫學
中醫要有臨床經驗,但是更重要的是中醫要有理論指導,如果沒有理論指導,中醫就永遠提不高,升華不了。
我的學生都知道,我看病絕不是用幾個固定的藥、固定的處方,而是要根據病情辨證論治。特別是碰到疑難病癥,如果沒有理論指導是看不好的,何況中醫本來就有完整的辨證論治體系。因此,那些說中醫是經驗醫學、是偽科學的都是錯誤的,他們不懂中醫,我們也不屑與之一談。中醫是有完整理論體系的,是科學的,不掌握好中醫理論是無法當好醫生的。我在臨床上看一個普通病大概是5分鐘,疑難雜癥當然時間要多一點,病人不理解為什么這么快?因為我經驗豐富,因為我理論純熟。所以我說,要想當“上工”必須有扎實的理論功底、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敏捷的思維反應,否則只能當“中工”,甚至“下工”。
錯誤觀念二:中醫越老越吃香
這是老百姓的普遍觀念,當然,中醫越老越吃香有它正確的一面,因為越老經驗越豐富,就像我當了50多年醫生,看了幾十萬病人,看的病種那么廣泛,當然經驗豐富。即使只看了我十分之一數量的病人,也積累了豐富經驗。但是有一點,就拿我自己跟自己比較,我年輕時能治好的病人,如果放到今天,我不一定治得好。為什么呢?,人老了思維不如年輕時敏捷,反應也不如年輕時快;第二,用藥不如年輕時膽大、果斷。1963年、1964年流腦、乙腦,我用清瘟敗毒飲,石膏用半斤,黃連用一兩,當年“大砍大殺”,膽子大得很,現在我沒用過了,思維的敏銳性、用藥的果斷性不如從前,這就是年老與年輕的差別我這些年來經常給年輕醫生收拾殘局,他們連生川烏、生草烏、斑蝥都敢用,麻黃、細辛一開就是10克,甚至更多,因為他們沒想得那么復雜。就好像開汽車,新手開車都很猛,但只要開了10年車膽子就開小了,這就上了另外一個層次,我們當醫生的也是如此。
錯誤觀念三:中醫專治慢性病、專門搞調理。
這是一個的誤區。經常有病人到我門診上說“請給我調理調理?!蔽乙宦牼筒桓吲d,我說:“我是治病的,不是搞調理的?!睕]錯,中醫是可以調理身體,《內經》云:“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敝嗅t治病就是調整內在的陰陽,使其平衡協調,這是一個總的目標。但具體到某一個疾病,就不僅僅是調和的問題了,如同打仗,該殺就殺,該砍就砍,該扶正就扶正。那為什么老百姓甚至中醫隊伍當中的某些人都認為中醫是搞調理的呢?主要是因為現在大量的中醫都不會治病了,所以老百姓都認為中醫不會治急性病,只能搞調理。
我比較了一下,我在農村治的急癥比慢性病多,在城市治的慢性病比急癥多,因為大量的急癥都到西醫院去了,到我這里來的急癥都是西醫院治不好的。因此,中醫也要學會治急癥,尤其是在農村,不能治急癥就不能當一個好醫生。
錯誤觀點四:中醫治病不用方而只用藥。
為什么我要講這個話呢?因為我個人認為現在的科研有一個很嚴重的錯誤傾向,就是過分強調研究單味中藥,西醫學中醫往往就是這么一個模式。
我們現在的中醫隊伍里面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也可以說是一個普遍的錯誤現象,就是中醫只開藥,不開方。談到臨床的病案,什么病,什么證,什么舌,什么脈,它都有,診斷也有,一個中醫的病名,一個西醫的病名,然后有治法,有用藥,但是它就是沒有(劑)。
我們現在受西醫的影響,西醫用藥都是用單味藥,我們中醫也開始用單味藥了。再就是我們的科研傾向于研究某個秘方、自擬方,有的人就是研究某一味藥。殊不知,中藥是特別講究配伍的,應當研究藥物配伍后的變化,才能了解古人擬方配伍的作用所在。方劑的奧妙就在于它的配伍不同,作用就不同。你配的東西不同,它的作用就變了,這就是我們要研究的東西。